时间: 2025-04-25 21:0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08:29
词汇“亡簪”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亡簪”字面意思是指丢失或遗失的发簪。在古代,发簪是女性常用的饰品,因此“亡簪”也常用来比喻失去珍贵或重要的事物。
“亡簪”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在古代**,发簪不仅是女性的日常饰品,也象征着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亡簪”在文化上承载了一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提到“亡簪”,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女性的生活场景,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哀伤。
在现代生活中,除非涉及古代文化或文学创作,否则很少有机会使用“亡簪”这一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亡簪遗梦,忆往昔,花间一壶酒。”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亡簪”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亡簪”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俗和文化情感。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及其文化背景。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簪】
(形声。从竹,賛(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簪冕、 簪绂、 簪裾、 簪缨缙绅
插戴在头上。
【引证】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乃簪一花。
【组词】
簪朵、 簪挂、 簪星曳月、 簪冠、 簪花、 簪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