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2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27:17
词汇“感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字典中可能找不到确切的定义。根据字面意思,“感忽”可以理解为“感觉上的忽略”或“感觉上的疏忽”,即在感知或认知过程中有所遗漏或忽视。
“感忽”可能指的是在感知或理解某事物时的疏忽或遗漏,可能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认知上的局限。
由于“感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如在紧张或焦虑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有所疏忽。
由于“感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感觉”和“忽略”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以表达感觉上的忽略。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感忽”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尤其是在强调注意力和细致入微的文化中。
“感忽”可能让人联想到疏忽大意、不够细心等负面情感,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觉和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感忽而错过重要的信息或机会,这种经历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感忽”来表达一种在繁忙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疏忽:
在喧嚣的都市中,
我感忽了花的香气,
直到夜幕降临,
才在静谧中寻回那份宁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忙碌中忽略了周围的美丽风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快速、旋律复杂的曲子,代表感忽时的混乱和遗漏。
由于“感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显。在英语中,可能对应的是“missed perception”或“inattentiveness”。
“感忽”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含义主要集中在感觉上的忽略或疏忽。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特定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尽管它不常用,但在特定语境下,正确使用它可以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深度。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忽】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忽,忘也。 、 《广雅·释诂三》-忽,轻也。 、 《汉书·食货志》-奈何而忽。 、 《汉书·王嘉传》-忽于小过。 、 《汉书·东平思王宇传》-忽于道德。 、 《聊斋志异·促织》-不可忽也。
【组词】
疏忽;忽忘、 忽易、 忽睨、 忽怠、 忽慢、 忽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