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2:35
“出家儿”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离开家庭,投身于生活的人,特别是指出家为僧尼的人。字面意思是指那些“走出家门”的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选择修行生活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出家儿”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家行为被描述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尊敬或神秘感,尤其是在谈论或精神生活时。在专业领域,如研究中,“出家儿”可能特指那些正式出家并接受戒律的僧侣。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背景和具体身份的描述,而反义词则强调了与出家儿相对的世俗生活状态。
“出家儿”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出家”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意指离开家庭投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保留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儿往往被视为有高尚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人。在社会背景中,出家儿的选择可能受到家庭、社会和个人信仰的多重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自由的增加,出家儿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对于许多人来说,“出家儿”可能唤起一种对精神追求和内心平静的向往。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寺庙、悠远的钟声和深邃的禅意。这种联想可能激发人们对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出家儿,他的选择让我对**生活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平静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出家儿”:
晨钟暮鼓间,出家儿心自闲。
远离尘嚣地,禅意满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出家儿在静谧的寺庙中打坐的场景,周围是古朴的建筑和静谧的自然环境。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寺庙的钟声和诵经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出家儿”的概念有其对应词汇,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onk”或“nun”,在印度文化中可能是“sannyasi”。这些词汇虽然在具体背景和仪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离开世俗生活、投身修行的人。
通过对“出家儿”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生活选择,也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