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2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21:24
出家人 的字面意思是指离开家庭生活,投身于修行的人。在中,出家人通常指的是剃度出家,遵守戒律,居住在寺院中的僧侣,包括比丘和比丘尼。
在文学作品中,“出家人”常被用来象征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尊敬或神秘的色彩。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社会学中,“出家人”可能被用来讨论实践、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
“出家人”一词源自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的传入和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特指**中的出家修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家人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也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出家人常被视为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代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修行理念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出家人的角色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他们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提到“出家人”,我联想到的是宁静、平和和超脱。这个词带有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色彩。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山林中默默修行的僧侣,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内心却充满智慧和慈悲。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观过几座寺庙,亲眼见到过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谦逊和慈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出家人”:
山间古寺钟声悠,
出家人影静如秋。
一袭袈裟随风舞,
心随佛光渡众生。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出家人在晨曦中缓缓行走于山间小道,背景是朦胧的雾气和远处的寺庙。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祥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onk”或“nun”,它们同样指代**修行者,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修行方式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出家人”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词不仅代表了*修行者的身份,也承载了人们对精神追求和内心平静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出家人”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相关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