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5:03
斗筲之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斗筲”指的是小容器,比喻人的才能或品德低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才疏学浅、品德不高尚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斗筲之人 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能力不足或品德有问题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历史评论中,可能会用到。
斗筲之人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斗和筲都是古代的量器,因其小而用来比喻人的才能或品德的低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德才兼备,因此斗筲之人**这样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能力和品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贬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不努力、不求上进的人。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于自我提升和努力奋斗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描述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不佳,且不愿意改进的同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斗筲之人,岂知天高地厚, 唯有勤奋,方能攀登高峰。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小而简陋的容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批评或讽刺的语气。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small-minded person”或“mediocre individua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斗筲之人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能力或品德的低下,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素质的期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臣虽~,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他说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分“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三类,“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2. 【筲】 (形声。从竹,肖声。本义:盛饭的竹器)。 桶 如:水筲;筲桶(桶)。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