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0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02:13
词汇“三斗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学或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表达。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三斗尘”字面意思是指三斗(一种古代容量单位)的尘土。基本含义可能指的是大量的尘土,或者比喻尘世间的纷扰、烦恼。
“三斗尘”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容量单位“斗”有关,后来被用来比喻尘世的纷扰。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更现代的表达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尘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烦恼和纷扰。因此,“三斗尘”可能在古代文学中被用来表达对尘世的感慨。
这个词汇可能带给人一种沉重、沧桑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人生的艰辛和纷扰。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雅,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使用的情况,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三斗尘”用来形容主人公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增加文学色彩。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尘世”、“纷扰”等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三斗尘”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语言的层次和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3.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