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10:3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0:39:55
“及笄”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特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到达笄的年龄”,其中“笄”是指古代女子用来束发的一种簪子,象征着成年和婚嫁的开始。
在文学作品中,“及笄”常用来描述女子的成长和婚嫁的期待,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的文化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古代*的婚姻俗和女性社会地位。
同义词“成年”和“适婚年龄”都指达到一定的年龄,可以承担法律责任或进行婚姻,但“及笄”特指女性十五岁这一传统年龄。反义词“幼年”和“未成年”则指尚未达到法定或传统意义上的成年年龄。
“及笄”一词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特别是与女性成年礼相关的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文化或历史研究中仍被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及笄”标志着女性从少女转变为可以结婚的成年女性,这一转变伴随着家庭和社会对她的期望和责任的变化。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已不再普遍适用,但仍被用来说明古代社会的婚姻俗和性别角色。
提到“及笄”,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女子的纯真与期待,以及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和命运。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淡淡的怀旧和哀愁,让人思考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挑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遇到“及笄”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及笄”:
春风拂过柳梢头,
及笄少女心悠悠。
梦里花开知多少,
只待良人共白头。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少女,手持笄,站在春日的花园中,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羞涩。这样的画面配上轻柔的古筝音乐,能很好地传达“及笄”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包括西方的“Quinceañera”(西班牙语,指拉丁美洲女孩的十五岁生日庆祝),虽然庆祝方式和意义有所不同,但都标志着女孩从少女到成年的转变。
“及笄”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年龄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象征。它让我思考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和期望,以及这些角色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2.
【笄】
(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笄,簪也。 、 《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 、 《淮南子·齐俗》-中国冠笄。 、 张衡《东京赋》-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 、 《礼记·内则》-节纵笄总。 、 《仪礼·士冠礼》-栉设笄。 、 《国语·晋语》-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 、 、 《列子·周穆王》-设笄珥,衣阿锡。
【组词】
笄珈、 笄珥、 笄导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引证】
《公羊传·僖公九年》-字而笄之。 、 《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既笄而孕
【组词】
笄女、 笄年、 笄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