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1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14:39
词汇“寇脱”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假设“寇脱”是一个虚构的词汇,或者是一个特定领域或方言中的词汇。
假设“寇脱”是一个描述某种状态或行为的词汇,例如可能指的是“突然离开”或“逃脱”的意思。
由于“寇脱”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如果它是虚构的,可能是由“寇”(敌人)和“脱”(离开)两个字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逃离敌人的行为。
如果“寇脱”在某个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被广泛使用,它可能反映了该文化中对紧急逃离行为的特殊看法或态度。
由于“寇脱”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词汇,个人应用方面无法提供具体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寇脱”来描绘一种紧急逃离的情景: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他寇脱了那座囚笼。
风声呼啸,心急如焚,
自由的呼唤,不再停留。
由于“寇脱”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词汇,无法进行跨文化比较。
通过对“寇脱”这个假设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词汇在语言中的多面性和灵活性。即使是一个虚构的词汇,也能在不同的语境和应用中展现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在语言学*中,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依赖性是非常重要的。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脱】
(形声。从肉,兑(duì)声。本义:肉去皮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脱,消肉臞也。 、 《尔雅》-肉去骨曰脱。 、 《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 《列子·天瑞》-其状若脱。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