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3:0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3:02:52
寇难: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敌人的灾难”或“外来的祸患”。在汉语中,“寇”通常指入侵的敌人或盗贼,“难”则指灾难或困难。因此,“寇难”合起来指的是由外部敌人引起的灾难或困境。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寇难”常用来描述国家或民族遭受的外来侵略,如《左传》中有“寇难并至”的描述。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历史或军事讨论中。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军事学等领域,“寇难”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战争或侵略**。
同义词:外患、侵略、入侵
反义词:内乱、内患
“寇难”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盗贼,后来扩展到指任何外来的敌人。“难”字则一直有困难、灾难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寇难”主要用于描述由外部敌人引起的灾难。
在历史上,“寇难”常常与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如蒙古入侵、倭寇侵扰等,这些在文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提到“寇难”,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和苦难,感受到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讨论到家族或社区在历史上的遭遇,可能会使用“寇难”来描述那些由外部力量引起的困难时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寇难”来增强历史感和悲壮感,如:“岁月长河中,寇难如潮涌,英雄血染沙场。”
结合历史战争电影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展现“寇难”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火纷飞的战场和悲壮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vasion disaster”或“foreign calamity”,但这些表达不如“寇难”在汉语中那样具有历史和文化深度。
“寇难”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外部敌人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记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