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4:2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4:21:46
词汇“寇没”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和可能的含义来进行分析。
“寇没”可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寇”通常指敌人或入侵者,“没”可以表示消失、灭亡或沉没。结合起来,“寇没”可能意味着敌人被消灭或入侵者消失。
由于“寇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战争或冲突中敌人的失败和灭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军事讨论中。
由于“寇没”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可能是某个特定文献或方言中的用语。
在强调历史或军事的文化背景下,“寇没”可能被用来强调胜利和敌人的失败。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胜利和复仇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变迁。
由于“寇没”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为有限。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寇没”来描绘历史的沧桑:
岁月如梭,寇没于时光的深渊,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残垣。
结合历史战争的图片或古代战场的音乐,可以增强“寇没”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描述敌人失败或灭亡的类似表达。
“寇没”作为一个假设的词汇,展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