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1:47
烂舌根儿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舌头根部烂掉,但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用来比喻说话不中听、说话难听或者说话不负责任。这个词汇带有贬义,常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伤人或者说话不靠谱的人。
在不同的语境中,“烂舌根儿”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烂舌根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字面意思是指舌头根部烂掉,后来引申为形容说话不中听。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形容说话负面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说话的艺术一直被重视,因此“烂舌根儿”这样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语行为的评价标准。在社会交往中,说话得体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说话伤人则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言语的伤害和不诚实。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说话不负责任或者故意伤害他人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说话不考虑他人感受,这时我们可能会用“烂舌根儿”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有人经常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同事们可能会私下里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他。
在诗歌中,可以将“烂舌根儿”融入到描述人际关系的诗句中,例如:
他的话语如刀,烂舌根儿伤人深, 言语之间,友谊的桥梁崩塌无声。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舌头根部腐烂的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会引起不适感。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刺耳或者不和谐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英语中的“sharp tongue”或者“poisonous words”,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说话伤人或者不友善。
“烂舌根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说话的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于言语行为的评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
1.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3.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