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35:39
“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舌头虽然只有三寸长,但却能言善辩,不易被驳倒。基本含义是指某人说话非常有说服力,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人信服。
“三寸不烂之舌”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用来形容平原君的辩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形容那些说话有说服力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口才的重视,尤其是在政治、法律和商业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暗示了说话者的智慧和能力。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在辩论中获胜的场景,或者是那些能够通过言辞改变他人观点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会议上能够说服他人的同事,或者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能够用言辞影响公众意见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三寸不烂舌,言辞如利剑,
辩才无碍者,智慧如星辰。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在辩论中自信满满、口若悬河的人。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象到那些流畅、有力的言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lver tongue”或“eloquent speaker”,它们都形容那些说话有说服力的人。
“三寸不烂之舌”这个成语不仅形容了说话者的能力,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口才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描述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并在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中借鉴其精神。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寸】
(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组词】
寸田、 寸关尺
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5.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6.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1. 【三寸】 指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