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6:11
烂好人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那些过分善良、容易被人利用的人。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虽然心地善良,但缺乏原则和判断力,常常因为过于宽容或不愿意拒绝他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失。
烂好人的词源较为现代,主要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在社交中过于软弱的人。
在**文化中,烂好人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因为它与传统的“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相悖。社会背景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更加重视自我保护和权益的维护,因此烂好人的形象逐渐被边缘化。
烂好人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人,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烂好人可能是一个警示,提醒自己在帮助他人时要保持一定的原则和底线,避免被利用。
在诗歌中,烂好人可以被用来象征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
视觉上,烂好人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面带微笑却眼中含泪的形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那些温柔却略带哀伤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oormat”或“pushover”,它们都用来形容那些容易被他人践踏或操纵的人。
烂好人这个词虽然带有贬义,但它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我,不要过度牺牲自己的利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的平衡。
1.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2.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