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5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59:59
焚舟:字面意思是指烧毁船只。在汉语中,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比喻意义,表示决心彻底,不留后路,类似于英语中的“burn one's bridges”。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焚舟”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坚定决心或破釜沉舟的勇气,如“他焚舟破釜,誓要攻克这座城池。”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做事非常决绝,不留余地。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战略领域,“焚舟”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彻底的战术,即在战斗开始前摧毁自己的撤退手段,以示必胜的决心。
同义词:破釜沉舟、断绝后路、孤注一掷
反义词:留有余地、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焚舟”一词源自**古代的军事策略,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从字面上的烧毁船只演变为比喻意义上的彻底决心。
在**文化中,“焚舟”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敢。这种精神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焚舟”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决心和牺牲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无畏和坚定。它激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需要一种“焚舟”的决心,放弃了一些安逸的选择,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最终获得了成长和满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焚舟”:
在梦想的海洋上,我焚舟而行,
不留退路,只为追寻那遥远的星光。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一艘船在熊熊烈火中燃烧,象征着决心的火焰。
听觉联想:可以是一段激昂的音乐,伴随着船只燃烧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决绝和奋进的氛围。
在英语中,“burn one's bridges”与“焚舟”有相似的比喻意义,都表示彻底断绝后路,不留退路。
“焚舟”这个词汇不仅在字面上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比喻意义也深刻地体现了人类面对挑战时的决心和勇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