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3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30:36
焚裘:字面意思是指烧毁皮衣。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极端的惩罚或毁灭行为。
焚裘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焚”意为烧毁,“裘”指皮衣。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古代**,焚裘常与严厉的法律和道德惩罚相关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叛逆和不忠行为的极端态度。
焚裘一词给人以强烈的破坏和毁灭感,可能引发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和对文化遗产的珍惜之情。
在现代生活中,焚裘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对某物的极端处理方式,如对旧物的彻底丢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古老的城墙下,
焚裘的烟雾升腾,
历史的尘埃,
随风飘散,
留下无尽的哀伤。
焚裘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燃烧的火焰和黑烟,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和音乐中的悲壮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极端惩罚行为也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burn at the stake”(火刑),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传达了极端的惩罚和毁灭。
焚裘一词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库,增强对历史的感知。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