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4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44:24
“焚稿”字面意思是指烧毁文稿或书稿。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指的是作者或其他人有意地销毁自己的作品或他人的作品。
在文学中,“焚稿”常常用来象征作者对过去作品的否定,或是对某种情感的释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文学作品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或档案学,讨论文献保护和销毁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同义词中,“销毁”和“烧毁”更侧重于物理上的破坏,而“毁弃”则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示对作品的放弃或否定。反义词则强调对作品的保护和珍视。
“焚稿”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焚”意为烧毁,“稿”指文稿或书稿。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文化中,“焚稿”常常与文人墨客的悲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如某些文人因政治迫害或个人原因而选择销毁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文化上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的选择和创作的反思。
“焚稿”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失落、绝望和自我否定。它可能引发对作者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作品价值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读到一位作家在经历创作低谷时选择焚稿,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创作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焚稿”:
在寂静的夜里,我焚稿,
火焰吞噬了墨迹,
过去的诗行,随风而去,
新的篇章,等待着黎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孤独的文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将一叠叠文稿投入火中。火焰的噼啪声,纸张燃烧的气味,以及文人脸上的表情,都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主题可以通过“burning manuscripts”或“destroying works”来表达,但其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与**有所不同。
“焚稿”这个词汇在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涉及物理上的销毁,还涉及情感和心理层面的释放和转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稿】
(形声。从禾,高声。本义:禾秆)。
禾秆,谷类植物的茎杆。也作“稾”。
【引证】
《说文》-稾,秆也。 、 《汉书·五行志》-民惊走持稾。 、 《书·禹贡传》-又出稾税。 、 《汉书·赵安国传》-茭稾。 、 《资治通鉴》-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 《史记·萧相国世家》-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稾稾为禽兽食。 、 《山海经·西山经》-(皋涂之山)有草焉,其状如稾茇,其叶如葵而赤黄,名曰无条,可以毒鼠。
【组词】
稿本、 稿茇、 稿稾、 稿荐、 稿苗、 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