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4:37
济河焚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渡过河后烧掉船”。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达到目的地或完成某项任务后,彻底断绝退路,表示决心坚定,不留后路,决心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济河焚舟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济河焚舟,示民无反顾之心也。”原指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表示决心,渡过黄河后烧毁船只,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决心和勇气。
在**文化中,济河焚舟象征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勇往直前。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决心和勇气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个人生活中,当面临重大决策或挑战时,可以借鉴济河焚舟的精神,坚定决心,全力以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济河焚舟志,破浪前行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将领在河边指挥士兵烧毁船只,火焰映照着坚定的面庞,背景音乐是激昂的战鼓声,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传达出济河焚舟的决心和勇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burn one's bridges”,意思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断绝所有退路,与济河焚舟有相似的含义。
济河焚舟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决心和勇气,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往直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
公元前628年,秦国趁晋国大丧而出兵占领晋国滑城,晋国出兵将秦军全部消灭,主将孟明视靠晋文公夫人帮助才得以逃回秦国。3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伐晋。孟明视从茅津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占领王官等地
1.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
2.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
3.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4.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