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3:44
“乡下”一词通常指的是远离城市中心的农村地区,强调的是一种自然、宁静、生活节奏较慢的环境。它与“城市”相对,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地区。
“乡下”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乡”和“下”组成,“乡”指乡村,“下”在这里可能表示位置的相对低下或远离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但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乡下”常常与传统、淳朴、勤劳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随着城乡差距的讨论,这个词有时也带有一定的社会阶层意味。
对于许多人来说,“乡下”可能唤起一种怀旧和宁静的情感,联想到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和简单的人际关系。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乡下度过的童年记忆,或是对乡下生活的某种向往和怀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乡下的清晨,露珠在叶尖轻轻摇曳,阳光洒在田野上,一片金黄。”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广阔的田野,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耳边是鸟鸣和风声,这就是“乡下”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乡下”可以对应为“countryside”,在法语中为“campagne”,虽然词汇不同,但表达的概念相似。
“乡下”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使用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