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1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18:26
手谕:这个词通常指的是由权威人士(如**、高级官员等)亲笔书写的命令或指示,具有正式和权威的性质。它强调了命令的直接性和个人性,与通过正式渠道发布的公文有所区别。
在文学作品中,“手谕”常用于描述历史或宫廷背景下的场景,强调命令的权威性和不可违抗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或法律的专业讨论中可能会出现。
同义词:命令、旨意、谕令 反义词:请求、建议、提议
同义词中,“命令”更通用,不特指亲笔书写;“旨意”和“谕令”则更正式,带有权威性。反义词则表示非强制性的建议或请求。
“手谕”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手”指亲笔,“谕”指指示或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古代,手谕是权力的一种象征,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和不可挑战。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法律文献中。
提到“手谕”,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权威和仪式感,带来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或法律的讨论中,了解其含义和背景可以帮助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
在创作中,可以将“手谕”用于描述一个现代场景中的权威命令,如公司总裁的亲笔指示,以此来强调其重要性和个人权威。
结合古代宫廷的视觉元素,如龙纹、黄纸等,可以增强“手谕”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宣读圣旨的庄重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royal decree”(皇家法令)等,但具体用法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手谕”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运用这类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谕】
(形声。从言,俞声。本义: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谕,告也。 、 《周礼·掌交》-以谕九税之利。 、 《周礼·秋官》-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
【组词】
谕葬、 面谕;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