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1:56
“非成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惯于错误的事物,以至于将其视为正确。这个成语强调了惯的力量,即人们可能会因为长期的惯而接受并认可原本错误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非成是”常用来批评那些因为惯而忽视错误的行为或思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群体对某些不合理或错误的做法已经以为常,不再质疑其正确性。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惯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义词“积非成是”和“以为常”都强调了惯的力量,但“积非成是”更侧重于错误的积累,而“以为常”则更侧重于惯的普遍性。反义词“明辨是非”和“是非分明”则强调了对正确与错误的明确区分。
“*非成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对惯和认知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用以描述*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在*文化中,“非成是”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明辨是非”相对立,强调了*惯和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现象,如对某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的普遍接受。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批判和警示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对错误行为的忽视和接受。它提醒人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因为*惯而盲目接受错误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因为长期的惯而对某些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非成是,这让我意识到*惯的力量和对错误行为的忽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惯的河流中,我们非成是,忘记了岸边的真理。”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群人盲目跟随错误的领导者,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们对错误行为的麻木不仁的讨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something for granted”或“accept something as normal”,但这些表达没有“*非成是”那种强烈的批判意味。
“非成是”这个成语强调了惯对认知的影响,提醒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因为惯而盲目接受错误的事物。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于是~,一若文不用典,即为俭学之征。
1.
【习】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習,数飞也。 、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 晋·左思《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