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3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32:36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该病通常表现为手、足和口腔内的疱疹或溃疡,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其症状的描述,即手、足和口腔的病变。在医学术语中,这种命名方式很常见,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特征。
在亚洲,尤其是**和东南亚国家,手足口病是一个常见的儿童疾病,因此在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提到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家长对儿童健康的担忧和焦虑,尤其是在疾病高发期。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孩子患手足口病的经历,这种经历可能会加深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情感联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却带来了手足口病的阴影,孩子们的笑声被病痛所替代。”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孩子们手、足和口腔的疱疹;通过音乐,可能会联想到儿童的哭声和家长的焦虑。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德语中的“Hand-Fuß-Mund-Krankheit”,都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作为一个医学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直接使用,但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理解儿童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4.
【病】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病,疾加也。 、 《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疾病外内皆埽。 、 《易·说卦》-坎为心病。 、 《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 、 王充《论衡·订鬼》-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 《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 《庄子·达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组词】
病革、 病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