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8:19
残汤剩水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剩下的汤水,通常用来形容食物或饮料被吃剩或喝剩后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剩余的、不再新鲜或不再完整的食物或液体。
"残汤剩水"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和“剩”两个表示剩余的词素组成,加上“汤”和“水”这两个表示食物和液体的词素。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节俭和珍惜食物是一种传统美德。"残汤剩水"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不浪费食物的重要性。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贫困或简陋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艰苦的生活条件或节俭的生活方式。它也可能引发对食物浪费问题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家庭或餐馆会专门收集残汤剩水,用于喂养家禽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再利用,这体现了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
在诗歌中,可以将"残汤剩水"融入描述贫困或节俭的意象中:
残汤剩水映寒窗, 节俭持家岁月长。 珍惜点滴不浪费, 美德传承世代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简陋餐桌上的残汤剩水的画面,可能是一碗清汤寡水,几片菜叶漂浮其中。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碗筷碰撞的声音,或是水滴落入碗中的细微声响。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但其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剩余的食物或液体。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用"leftovers"或"scraps"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残汤剩水"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反映了节俭和珍惜资源的传统美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同时也能够促进对文化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他瞧见乙类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3.
【剩】
(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
同本义。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清·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
【组词】
剩员、 剩语、 剩货
4.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