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1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16:47
残火:字面意思是指即将熄灭或已经熄灭但仍有余温的火。基本含义通常指火势减弱到几乎消失的状态,但仍有可能重新燃起。
“残火”一词由“残”和“火”两个字组成。“残”字古已有之,意为剩余、不完全;“火”字则代表火焰。两者结合,形成了“残火”这一词汇,用以描述火的微弱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残火”可能被视为不祥之兆,象征着灾难的余波或不幸的延续。然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如象征着希望和重生。
“残火”给人以温暖而脆弱的联想,它既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警示。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仍坚持不懈的人或事物。
在个人经历中,“残火”可能让我想起一次露营时,夜晚的篝火逐渐熄灭,但仍有余温,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安全感。
诗歌: 残火微光映夜空, 余温犹在人心融。 虽熄未灭希望种, 明日晨曦再燃红。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夜晚的森林中,一堆残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周围是静谧的黑暗。 听觉:可以联想到篝火燃烧时的轻微噼啪声,或是夜晚的虫鸣。
在英语中,“残火”可以对应为“smoldering fire”或“dying embers”,在不同文化中,它都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如希望、回忆或未竟的事业。
“残火”这一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联想。它不仅描述了火的物理状态,还反映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复杂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残火”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