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5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53:45
“树凉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话中。字面意思是树荫下的凉爽地方,通常指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喜欢在树荫下休息或避暑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树凉儿”常用来描绘乡村或自然景观中的宁静与舒适。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去树凉儿下歇歇”来表示找个树荫下休息。在专业领域,如园林设计或城市规划中,树凉儿可能被视为提供舒适环境的元素之一。
“树凉儿”源自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其使用历史悠久,主要在日常口语中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树凉儿常与乡村生活、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提到“树凉儿”,我联想到的是宁静的乡村午后,老人在树下悠闲地下棋,孩子们在旁边嬉戏。这种场景带给人一种平和、放松的感觉。
在我小时候,夏天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去村口的树凉儿下玩耍,那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树凉儿”:
夏日炎炎,树凉儿下,
风轻轻吹,心悠悠。
绿荫如盖,时光慢流,
在这片宁静,我找到了自由。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下,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地上,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de under a tree”或“tree shad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境相似,都是指树荫下的凉爽地方。
“树凉儿”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语言的美妙和文化的多样性。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凉】
辅佐。 同: 倞
【引证】
《诗·大雅·大明》。传:“佐也。”-凉彼武王。
【组词】
凉贰
信,实。 同: 谅
【引证】
《诗·大雅·桑柔》-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 《左传·昭公四年》-君子作法于凉。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