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1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15:38
安魂定魄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使人的灵魂得到安宁,精神得到稳定。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事物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安定。
在文学作品中,安魂定魄 常用来形容诗歌、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产生的抚慰作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某种经历或对个人情绪的稳定作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领域,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某种疗法或仪式的效果。
安魂定魄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和哲学思想,特别是与道教和**中的灵魂观念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任何能够给人带来心灵安宁的事物或行为。
在文化中,安魂定魄 常常与仪式、传统医学和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例如,**的诵经、道教的符咒、中医的针灸等都被认为有安魂定魄的作用。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静和安慰。它让我联想到柔和的音乐、温暖的烛光和宁静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人放松和恢复精神的事物。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后,我通过听一段轻柔的音乐和进行短暂的冥想,感受到了安魂定魄的效果,这让我能够重新集中精力并恢复活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洒落,安魂定魄,
星辰闪烁,抚慰心灵。
在这宁静的夜,
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周围是轻轻摇曳的树木,远处传来柔和的笛声。这样的场景能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安宁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 "soothing the soul" 或 "calming the spirit",它们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和效果,但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安魂定魄 这个词汇在我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对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类词汇的运用,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
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夫妻两人急来救得迎儿苏醒,讨些~汤与他吃了。”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