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5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3:54:39
“变徵之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音乐中变调的声音。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发生变化的迹象或征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状态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兆。
在文学作品中,“变徵之声”常用来描绘紧张或不安的氛围,暗示即将发生的**。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音乐理论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同义词:征兆、迹象、预兆 反义词:常态、稳定、不变
“变徵之声”源自古代音乐理论,其中“徵”是古代五声音阶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变化征兆。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认为能够反映和影响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因此,“变徵之声”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术语,也被用来象征社会和政治的变化。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不安和期待的感觉,因为它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无论是好是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股市的波动或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表达我对这些变化的敏感和关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夜幕降临,星辰闪烁,变徵之声在风中低语,预示着明日的风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暴风雨前夕的画面,乌云密布,风声呼啸,这些都是“变徵之声”的视觉和听觉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writing on the wall”,意指不祥的预兆或即将发生的不幸。
“变徵之声”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在音乐领域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在更广泛的社会和自然现象中被用来描述变化的征兆。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增加我对周围世界变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请义士荆轲与高渐离出面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变徵之声,慷慨激昂,一行人洒泪告别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徵】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引证】
《正字通》-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
【组词】
徵羽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