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3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37:15
七七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北平(今北京)西南郊卢沟桥附近的中日军事冲突,这一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字面意思是指在七月的第七天发生的,基本含义是这一成为了中日战争全面升级的导火索。
在文学作品中,七七事变常被用来象征民族的苦难和抗争精神。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称为“七七”或“卢沟桥事变”,用以指代那段历史。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用以分析战争的起因和影响。
同义词: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反义词:和平时期、无战事
七七事变直接来源于历史的发生日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特定历史的代名词,并在中文中固定下来。
在,七七事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不仅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象征。每年的7月7日,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七七事变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责任感。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牺牲的英雄以及和平的珍贵。
在我的生活中,七七事变常常在历史课程和纪念活动中被提及,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作为公民对国家历史的责任感。
在诗歌中,可以将七七事变融入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之中:
七月的风,吹过卢沟桥, 历史的伤痕,刻在心间。 英雄的血,铸就今日的和平, 七七事变,永不忘却的记忆。
七七事变可以联想到黑白的历史照片,战火纷飞的场景,以及悲壮的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
在日本的对应词汇可能是“盧溝橋”或“日中戦争の勃発”,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这一的解读和记忆可能有所不同。
七七事变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它不仅是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珍惜和平,不忘历史,同时也展示了语言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与历史的重量。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3.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4.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