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7:39
“变态百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变化多端,异常复杂或不正常的情况层出不穷。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现象或行为异常多变,超出常规,常常带有贬义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变态百出”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的行为或心理状态异常复杂,难以捉摸。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古怪或不可预测。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极端或异常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
同义词“千奇百怪”和“五花八门”强调的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奇形怪状”则更多强调形状或外观的异常。反义词“正常”和“规范”则强调符合常规和标准。
“变态百出”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变态”和“百出”两个词组合而成。“变态”原指生物学上的变异,后引申为行为或心理的异常。“百出”则表示层出不穷,多次出现。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负面语境,形容异常或不正常的情况。
在**文化中,“变态百出”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超出常规、难以理解的行为或现象。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行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混乱、不可预测和危险。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异常行为的恐惧或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行为异常多变,难以捉摸,我可能会用“变态百出”来形容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变态百出的世界里, 每一颗心都在寻找归宿。”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画面,如杂乱无章的线条或色彩。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嘈杂或不和谐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izarre and unpredictable”或“out of the ordinary”,但这些表达没有“变态百出”那么强烈的负面色彩。
“变态百出”这个词汇在描述异常或不正常的行为或现象时非常有用,但它带有较强的负面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个词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对于准确使用它至关重要。
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多也。
又往往登临楼阁,壮丽闳伟;云霞草木,~,类非人间所有。
1.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
3.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