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2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23:32
“不假思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或说出话来。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或做事非常迅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反应敏捷或行为果断。
“不假思索”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不”、“假”、“思”、“索”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明确的意义。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没有发生太大的语义变化。
在**文化中,“不假思索”有时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在需要快速决策的紧急情况下。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缺乏考虑或冲动。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因为它通常与果断和机智联系在一起。然而,它也可能引起对冲动行为的担忧,特别是在需要深思熟虑的决策中。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不假思索地做出决策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遇到紧急问题时,迅速的反应往往能够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时间的河流中,我学会了不假思索地选择,如同风中的落叶,自由而果断。”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迅速做出决策的画面,如在棋盘上快速移动棋子的棋手。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快速而果断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out thinking”或“off the cuff”,它们在语义上与“不假思索”相似,但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不假思索”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描述快速和果断的行为。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这讨厌的东西,我倒想把他剪掉。”淑英~地答道。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3.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4.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
1. 【思索】 思考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