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4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42:36
词汇“义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义役”字面意思是指为了正义或公共利益而承担的义务或服务。在古代,这可能指的是为了国家或社区的利益而服役,如兵役、劳役等。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义役”可能指的是为了国家或民族的利益而自愿承担的义务。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及,可能是在讨论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或志愿服务等话题时。
“义役”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义”指的是正义、道义,“役”指的是服役、劳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语境中仍可能被提及。
在古代**,“义役”可能与忠诚、奉献和责任感等价值观相关联。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与志愿服务、社会责任等概念相联系。
“义役”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崇高、奉献和责任感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为社区或他人做出贡献的情况,可以使用“义役”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义役”来表达对社会责任的承诺:
在晨曦的光辉中,我承担起义役,
为了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崇高。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励人心的旋律,来表达“义役”所带来的奉献和责任感。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公共服务”、“志愿工作”等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体现。
“义役”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蕴含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是普遍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它们。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