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26
“三大战役”通常指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三个战役。在共产党的历史叙述中,这三大战役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它们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间,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战役。
“三大战役”作为一个历史术语,其词源直接关联到解放战争的具体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
在,“三大战役”不仅是军事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这些战役的胜利被视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象征。
提到“三大战役”,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英勇、牺牲和胜利,这些情感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紧密相连。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学校的历史课程中学*过“三大战役”,或者在参观军事博物馆时了解过这些战役的详细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三大战役铸就了不朽的篇章,英雄的血与泪,凝成了今日的辉煌。”
观看关于“三大战役”的纪录片或电影,可以强烈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士兵的英勇行为,音乐如军号声可能会唤起对这些历史**的记忆。
在其他国家,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大战役”的词汇,但类似的军事术语如“关键战役”或“决定性战役”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达。
“三大战役”作为一个历史术语,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4.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