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0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5:05:22
“义师”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有正义感、道德高尚的教师或领导者,特别是在教育或军事领域中。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导师”或“有道义的领导者”。
“义师”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义”和“师”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义”常指道德上的正义,而“师”则指教师或领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在道德和教育上都有卓越表现的教师或领导者。
在**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义师”这个词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和教育品质。
提到“义师”,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无私奉献、品德高尚的教师或领导者,这种联想往往带有尊敬和敬仰的情感。
在我的学*生涯中,我曾遇到过几位被同学们尊称为“义师”的老师,他们的教学不仅严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义师如灯塔,照亮学子前行的路。”
想象一位年长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声音温和而坚定,这种形象和声音可以很好地与“义师”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irtuous teacher”或“ethical leader”,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义师”有所不同。
“义师”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不仅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和教育品质,也是对教师和领导者的一种高度赞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是非常重要的。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