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1:52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特定的民族群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法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同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政治制度。在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多样性。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更多地使用这一词汇来讨论民族政策或社会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确立和发展。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这一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护。它传递出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情感,鼓励人们思考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讨论,了解到这一制度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民族区域自治的绿洲,各族儿女共织和谐的锦绣。”
想象一幅画面: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自治区域内共同庆祝节日,音乐和舞蹈交织,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其他国家,如西班牙的自治区制度,虽然与**的民族区域自治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地方自治和民族权益的重视。
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体现。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一词汇的准确使用和深刻理解。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族】
(会意。本义:箭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3.
【区】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fāng),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隐匿。
【引证】
《说文》-区,踦区,藏匿也。 、 《左传·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
4.
【域】
(形声。从土,或(yù)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疆界,疆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域,所建都为邦。-域,邦也。 、 《汉书·韦元成传》。注:“谓封邑也。”-以保尔域。 、 《诗·商颂·玄鸟》-正域彼四方。 、 《汉书》-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组词】
域野、 域内、 域外
5.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6.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