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4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49:31
民愿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民众的愿望或期望。它通常指的是广大民众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期待和诉求,是民众对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集体意愿。
在不同的语境下,“民愿”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民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民”和“愿”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民”指的是普通百姓,“愿”指的是愿望或心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愿”逐渐被用来指代民众的集体愿望和诉求。
在**文化中,“民愿”常常与“民本”思想相联系,强调以民为本,尊重和实现民众的愿望。在社会背景中,“民愿”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公正、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期待。
“民愿”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代表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联想上,它可能与社会进步、民主参与、公平正义等概念相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社区的民愿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设施改善的期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愿”:
民愿如星辰,
照亮夜空无垠。
愿每一颗心,
都能触碰光明。
在视觉上,“民愿”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表达他们的共同愿望。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民众的呼声和讨论声。
在英语中,“民愿”可以对应为“public will”或“popular desire”。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民众的愿望和诉求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民愿”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民众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民愿”这一概念的应用和传播。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愿】
(形声。从页(xié),原声。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谨慎;老实,质朴。
【引证】
《说文》-愿,谨也。 、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 、 《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 、 《书·皋谟》。郑注:“谓容貌恭正。”-愿而恭。 、 《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 《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组词】
愿恭、 愿款、 愿法、 愿敏、 愿婉、 愿懿、 愿民
大头。
【引证】
《说文》-願,大头也。从頁,原声。宋公孙願绎字硕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