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3:19
民怨 的字面意思是指民众的不满和怨恨。它通常用来描述由于政府政策、社会不公、经济困难或其他社会问题导致的民众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民怨 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如《左传》中提到“民怨沸腾”。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意义——民众的不满情绪——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民怨往往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相关联。历史上,民怨的积累和爆发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兆,因此在政治和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怨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绪,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声音,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或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民怨的讨论,这让我们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民怨如潮涌,
无声却震天。
问君何所惧,
只因心未安。
民怨 可能让人联想到抗议的人群、愤怒的标语和嘈杂的**声音。视觉上,可能是黑白的抗议照片,听觉上,可能是抗议者的呼喊声。
在英语中,民怨 可以对应为 "public resentment" 或 "people's discontent"。不同文化中,对于民怨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关注点都是民众的不满情绪。
民怨 是一个反映社会问题和民众情绪的重要词汇。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动态和民众心理,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