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6:36
“如释重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基本含义是指在经历了压力、紧张或困难之后,突然感到轻松和解脱。
“如释重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原文是“如释重负,如获至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汉语中表达解脱感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如释重负”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联系,强调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放下重担后的轻松感,以及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愉悦。
在个人生活中,每当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或解决一个难题时,我都会感到如释重负,这种感觉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轻松时刻。
在诗歌中,可以将“如释重负”融入到描述自然景色的诗句中,如:“山风吹过,如释重负,心随云卷云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山顶,风吹过他的脸庞,他的表情轻松愉悦,这就是“如释重负”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音乐,如钢琴曲,给人以轻松和解脱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feel a weight off one's shoulder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如释重负”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个人情感表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姐姐~似的松了一口气。
春秋时期,鲁昭公姬稠童心未泯,贪图享受,视国家大事为儿戏,弄得老百姓很不安宁。他因管季平子与昭伯两家斗鸡的事而激怒了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与叔孙氏三家联手把鲁昭公赶出鲁国,史书上写:“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1.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2.
【释】
(形声。从采(biàn),睪(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 、 《仪礼·大射仪》-释获。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 《仪礼》-主人释服。
【组词】
释绂、 释褐
3.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4.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