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2:46
“五谷不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五种谷物无法区分”。这里的“五谷”通常指的是古代**主要的五种粮食作物,即稻、黍、稷、麦、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基本的生活常识或基本的事物缺乏了解,特别是指那些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五谷不分”常用来形容那些生活在城市中,对农村生活或农业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调侃或批评那些对基本常识缺乏了解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农业科学或教育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五谷不分”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泛指对基本常识的无知。
在**传统文化中,农业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农业知识的了解被认为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反映了社会对基础教育和个人素养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轻微的讽刺或批评的意味,让人联想到那些对基本生活常识缺乏了解的人。它提醒人们要不断学*和积累知识,以免成为“五谷不分”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对农业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在谈论农作物时显得非常困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五谷不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城市的孩子,五谷不分,梦中的田野,金黄的稻穗。”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城市的孩子站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中,脸上带着困惑的表情,试图分辨不同的谷物。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传达“五谷不分”的含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对基本常识一无所知”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
“五谷不分”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对基本的生活常识有所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汉语成语的丰富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卫、陈、蔡等国的碰壁后,从叶邑出来迷了路,子路前去问路,回来后发现不见了孔子,就问地里耕种的农夫,农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发现遇到德高的隐者,只好自己寻找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谷】 ——“吐谷浑”(Tǔyùhún):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名。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