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5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57:50
“偷梁换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偷偷地更换房屋的梁柱,比喻暗中用手段改变事物的本质或内容,通常指欺骗或篡改。
“偷梁换柱”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指建筑上的偷工减料,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意义上的欺骗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偷梁换柱”这样的行为被广泛认为是负面的。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如不信任、警惕和厌恶。它提醒人们在交往中要保持警惕,防止被欺骗。
在商业谈判中,我曾遇到过对方试图用“偷梁换柱”的手段改变协议内容,这让我更加重视合同细节的审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偷梁换柱影,风中移花接木声。”
想象一个古老的建筑,夜晚有人偷偷更换梁柱,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沉重的木材移动声和微弱的灯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ll the wool over someone's eyes”或“switcharoo”,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欺骗的意味。
“偷梁换柱”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欺骗行为的词汇,也是提醒人们保持警惕、诚实守信的重要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至关重要。
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他采取~的手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梁】
(会意。从木,从水,刅(chuā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梁,水桥也。 、 《庄子·秋水》。司马注:“小船也。”-梁丽可以冲城。 、 《左传·庄公四年》-除道梁溠。 、 《礼记·月令》-谨关梁。 、 《孟子》-十一月舆梁成。 、 《国语·周语》-十月成梁。 、 《国语·晋语》-津梁之上。 、 《诗·大雅·大明》-造桥为梁,不显其光。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 、 《庄子》-泽无舟梁。
【组词】
河梁、 津梁、 桥梁、 梁缘、 梁头、 梁津、 梁栈
3.
【换】
(形声。从手,奂(huàn)声。本义:互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换,易也。 、 《谷梁传·桓公元年》注-擅相换易。
【组词】
以帛换酒;换过子、 换了帖
4.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