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7:30
“偷狗戏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偷窃狗和戏弄鸡,通常用来形容行为不端、品行恶劣的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指那些小偷小摸、不务正业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偷狗戏鸡”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村庄或社区中的不良分子,通过这种形象的描述来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批评或嘲笑某人的不良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教育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的案例。
同义词:
反义词:
“偷狗戏鸡”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源自民间对不良行为的形象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在文学和口语中。
在**传统文化中,狗和鸡都是常见的家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偷狗戏鸡”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财产和道德的重视,以及对不劳而获行为的鄙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行为不端,可能会用“偷狗戏鸡”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下,偷狗戏鸡的身影,
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狡猾。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夜晚的村庄,黑暗中有人悄悄行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狗的吠叫和鸡的惊叫声,以及随之而来的村民的喧哗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小偷小摸”或“不务正业”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偷狗戏鸡”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用来描述不道德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3. 【戏】 (形声。从戈。虚(xī)声。本义:一种兵器)。 同本义。
4.
【鸡】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Gallus gallus)。
【引证】
《说文》-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鳥。 、 《汉书·五行志》-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 、 《礼记·月令》-食菽与雞。 、 《礼记·曲礼》-雞曰翰音。 、 《易·说卦传》-巽为雞。 、 《周礼·大宗伯》-工商执雞。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
【组词】
鸡男、 鸡坊、 鸡肤、 鸡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