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00:20
“奇冤极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极其不公正的冤屈。其中,“奇冤”指的是非常罕见或严重的冤屈,“极枉”则强调这种冤屈达到了极端的程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遭受了极大的不公或冤屈,且这种不公是极端和不合理的。
在文学作品中,“奇冤极枉”常用于描述主人公遭受的不公待遇,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遭遇不公的同情或愤慨。在法律或新闻报道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某些案件中的不公正判决或**。
同义词:
反义词:
“奇冤极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不公正和冤屈的深刻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极端的不公和冤屈。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公正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奇冤极枉”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于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公、冤屈和正义的缺失。它可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遭受不公待遇,我可能会用“奇冤极枉”来形容这种情况,表达我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不公行为的愤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奇冤极枉,天理何在?
泪洒长空,心碎无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法庭审判的画面,其中一个人被错误地判刑,周围的人表情严肃,这幅画可以很好地体现“奇冤极枉”的情感和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oss injustice”或“grave injustice”,它们也强调了极端的不公正。不同文化中对于不公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和价值观是相似的。
“奇冤极枉”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于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公现象的看法和情感。
小弟此番大概是奇冤大枉了,你回去替我致意高老先生同秦老先生,不知此后,可能再会了。
平日之间既不得赛金花的欢心,今天又受了这样的一番~,越想越气,就萌了个短见的心肠。
1.
【奇】
(字源见奇(qí)。本义:奇特,奇异)。
单数,偶之对。
【引证】
《说文》-奇,一曰不耦。 、 《白虎通·嫁娶》-阳数奇。 、 《仪礼·乡射礼》-一算为奇。 、 《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 、 《资治通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组词】
奇日、 奇左、 奇肱、 奇偏
2.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3.
【极】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極,栋也。 、 《汉书·天文志》-万载宫极。 、 《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有夫妻臣妾登极。 、 《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
4.
【枉】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枉,邪曲也。 、 《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枉道速祸。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枉用三尺。
【组词】
枉法营私、 枉矢、 枉径、 枉策、 枉路、 枉渚、 枉木、 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