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1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14:56
“举直错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举起直的,错开弯曲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情时,应该选择正确的、直截了当的方法,避免走弯路或采取错误的方式。这个成语强调了正确与效率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举直错枉”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或选择时,能够明智地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建议别人采取直接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决策理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举直错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哲学和道德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文化中,“举直错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处理问题时追求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错误。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强调了正确决策和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明智、果断和效率。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采取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决策难题,当时我们团队领导提出了“举直错枉”的建议,帮助我们迅速找到了解决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拖延和错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迷雾中寻路,
举直错枉,心明眼亮。
直面风雨,不畏曲折,
终见彩虹,笑对苍茫。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条笔直的道路,两旁是弯曲的小径,象征着选择正确道路的重要性。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坚定有力的脚步声,象征着果断和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to the chase”,意思是直接进入主题或解决问题,强调直接和效率。
“举直错枉”这个成语在强调正确和效率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追求中庸和平衡的哲学思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决策。
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谭思旧制。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3.
【错】
(形声。从金,昔声。本义:用金涂饰,镶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错,金涂也。今所谓镀金。俗字作镀。 、 《通俗文》-金银要饰谓之错镂。 、 《淮南子·说山》-鼎错日用而不足贵。
【组词】
错臂
4.
【枉】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枉,邪曲也。 、 《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枉道速祸。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枉用三尺。
【组词】
枉法营私、 枉矢、 枉径、 枉策、 枉路、 枉渚、 枉木、 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