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1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15:22
“安于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安心地处于泰山之上,比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满足于当前的状态,不愿意改变或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安于泰山”常用来批评那些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劝诫朋友不要过于满足于现状,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一种满足现状的心态,与积极进取的心态形成对比。
“安于泰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后来演变为“安于泰山”,强调安于现状的心态。
在**传统文化中,“安于泰山”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即强调稳定和秩序,但同时也被批评为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要有更高的追求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示和激励。它提醒我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有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精神。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安于泰山,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和变化。这让我意识到不断学*和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安于泰山非我愿, 追求卓越心不倦。 山高路远志更坚, 不畏风雨勇向前。”
想象一个人坐在泰山的顶峰,四周是宁静的风景,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渴望和不安。这种视觉联想可以与激励人心的音乐相结合,传达出不断追求进步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 on one's laurels”,意思是指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再努力。这个表达也强调了满足现状的心态,与“安于泰山”有相似的含义。
“安于泰山”这个成语提醒我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有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传达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炀帝不悟,自以为~,方率百万之师而有事于辽,辽东之役未归,而中国之难已起。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