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7 07:0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7 07:09:44
安乐死(Euthanasia)源自希腊语,意为“好的死亡”或“无痛苦的死亡”。它指的是在无法治愈的疾病或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协助患者结束生命,以减轻其痛苦。安乐死通常分为主动安乐死(直接给予致命药物)和被动安乐死(停止或不开始维持生命的治疗)。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语的“eu”(好)和“thanatos”(死亡)。在古代,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无痛苦的死亡,但在现代,它更多地与医疗伦理和法律问题相关联。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安乐死的接受程度差异很大。一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和瑞士允许某些形式的安乐死,而在其他国家,这可能是非法的。社会对安乐死的看法受到**、伦理和法律观点的影响。
安乐死这个词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同情、恐惧、道德困惑和哲学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临终关怀、个人自主权和生命的尊严。
个人经历可能包括与家人或朋友的临终决策讨论,或者作为医疗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决策。
在诗歌中,安乐死可以被用来象征解脱和宁静:
在痛苦的尽头,安乐死如温柔的手, 轻抚灵魂,带去最后的安宁。
安乐死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病房、柔和的光线和轻柔的音乐,象征着平静和尊严的死亡。
在不同文化中,安乐死的词汇和接受程度差异显著。例如,在英语中,“Euthanasia”直接对应,而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或者其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安乐死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伦理、法律、**和个人价值观。了解和讨论安乐死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死亡和自主权的理解,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乐】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 、 《礼记·世本》-伶伦作乐。 、 《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 、 《吕氏春秋·慎行论》-以乐传教。
3.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