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5:35
“一至于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或“竟然如此”。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种情况或结果的惊讶、不满或无奈。
“一至于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极端情况的描述*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文学作品扩展到日常口语和专业领域。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不良现象或结果的批评和反思。它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行为标准的关注。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与失望、惊讶和无奈相关联。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不良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失望,例如在看到朋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一至于斯,花落知多少,春去秋来,岁月如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荒凉景象的画面,如枯萎的树木和荒废的房屋,来表达“一至于斯”的意境。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uch an extent”或“to this degree”,但它们缺乏“一至于斯”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一至于斯”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用于表达惊讶和失望,还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行为标准的关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至关重要。
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何神佑助,~,愿垂一语,以保余年。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1. 【至于】 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试题很简单,你不至于不及格吧?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文章写得很通畅,至于生动,是进一步的要求; 到达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