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29:35
“不对茬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口语中,意思是事物之间不协调、不匹配或不一致。它通常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预期或不搭配,导致整体感觉不和谐或不合理。
“不对茬儿”源自北方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吸收,成为日常口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字面意思“不对”即不正确,“茬儿”在这里指的是事物的接合处或匹配点,因此“不对茬儿”整体上指的是事物在接合或匹配上的不正确。
在**文化中,和谐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不对茬儿”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和谐性的关注和评价。
使用“不对茬儿”时,通常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如不满、批评或失望。它让人联想到事物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不对茬儿”来形容一些不协调的装饰搭配,如家具与墙壁颜色的不匹配,这使得整个房间的视觉效果不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色与灯火,不对茬儿,夜的静谧被光影撕裂。”
视觉上,“不对茬儿”可能让人联想到颜色冲突或形状不匹配的图像。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不和谐的音调或节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sync”或“mismatch”,它们在意义上与“不对茬儿”相似,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不对茬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表达事物之间的不协调,还反映了我们对和谐与匹配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3. 【茬】 (形声。从艸,在声。(chí)本义:草茂盛的样子)。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