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9:56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别人的心思。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用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动机去推测他人的想法、感受或动机。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揣测可能是不准确或不公平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之间的误解或冲突。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过于主观或不理解他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主观臆断的危害。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以及避免主观臆断的必要性。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开放和谦逊,避免过于主观地判断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错误地认为朋友对我不满,后来发现只是我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次经历让我更加重视沟通和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误解如影随形。
换位思考,心心相印,
友谊方能长存。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但彼此的视线却不在对方身上,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视觉上,这可能表现为两个人之间的隔阂或误解。听觉上,可能是一种沉默或不和谐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judge others by one's own yardstick”,意思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种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强调了主观臆断的问题。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醒我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谦逊和开放,还教会我重视同理心和换位思考。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它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杨(杨慎)以朱(朱熹)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这真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是极其可悲的民族虚无主义!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5.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
6.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7.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8.
【腹】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腹,厚也。 、 《易·说卦传》-坤为腹。 、 《易·明夷》-入于左腹。 、 《素问·评热病论》-腹者至阴之所居。 、 《释名》-自脐以下曰水腹。 、 晁错《论贵粟疏》-腹饥不得食。
【组词】
腹痛、 腹肠、 腹围、 腹如垂瓠、 腹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