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2:45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意思是说,当敌人存在时,人们会警惕并努力避免祸患;而当敌人消失后,人们往往会放松警惕,从而招致过错或灾难。这句话强调了外部威胁对于内部警觉性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常被用来比喻人们在安全环境下的松懈心态,以及在危机面前的警觉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句话来提醒他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在专业领域,如军事、管理学等,这句话被用来强调持续的警惕和准备的重要性。
这句话出自《左传》,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这句话因其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格言。
在传统文化中,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即在安逸中不忘危机,在顺境中不忘逆境。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许多朝代的衰败往往始于内部的松懈和外部的忽视。
这句话给人以警示和启发,让人联想到在舒适区中保持警觉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松警惕,因为危机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在个人生活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取得成就后不要骄傲自满,而应继续努力,保持谦逊和警惕。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句话融入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敌存灭祸心常在,敌去召过梦不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或现代都市的画面,人们在平静中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危机。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紧张、充满悬疑感的曲子,来增强这种警觉和准备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Constant vigilance!”(持续的警惕)来表达,这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疯眼汉”穆迪常说的一句话,强调了即使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也要保持警惕。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即在安全环境下的松懈心态。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警觉,不断学*和进步,以防患于未然。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这句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2.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3.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4.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
5.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6.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7.
【召】
(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引证】
《说文》-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 《广雅·释诂二》-召,呼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 、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亦召供奉。
【组词】
召呼、 召致
8.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