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5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58:45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中,尤其是海洋和湖泊中,不能自主或能力极弱,随水流漂浮的生物。它们包括浮游植物(如藻类)和浮游动物(如甲壳类、水母等)。浮游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物链的基础。
浮游生物一词源自希腊语的“πλαγκτόν”(planktos),意为“漂浮的”。在19世纪,随着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这一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随水流漂浮的生物。
在现代社会,浮游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和人类的生活。
浮游生物常让人联想到海洋的神秘和生命的多样性。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自然界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在个人经历中,浮游生物可能出现在科学考察、潜水体验或自然观察中,为人们提供对自然界微观世界的深刻认识。
在诗歌中,浮游生物可以被描绘为“海洋的微小舞者”,在故事中,它们可以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敢探险者。
通过显微镜观察浮游生物的图像,可以激发人们对微观世界的兴趣。相关的自然纪录片和音乐作品也能增强人们对浮游生物的感知和理解。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plankton”,法语的“plancton”,德语的“Plankton”,都源自相同的希腊语词源,反映了这一概念的普遍性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浮游生物不仅是生态学和海洋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的桥梁。了解浮游生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视野。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