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14:12
定谳(dìng yàn)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法律领域,意指案件经过审理后,法院作出的最终判决或裁定。这个词汇强调了判决的确定性和不可更改性,即一旦定谳,案件的结果就被法律正式确认,通常不能再上诉或更改。
在法律专业领域,定谳是一个常用词汇,用于描述法院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故事情节中的某个转折点或结局的不可逆转性。在口语中,虽然不常见,但在讨论法律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
定谳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定”意为确定、固定,“谳”在古代汉语中指审理案件。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于现代汉语中,专门指代法院的最终判决。
在中国法律文化中,定谳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强调了法律判决的不可更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效力。
定谳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肃、正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法律的权威和不可挑战性。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引起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定谳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相关话题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法律程序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创作中,可以将定谳用于描述小说或剧本中的关键法律场景,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不可逆转性。
定谳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法官的锤声,以及庄重的法律文书。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inal verdict”或“final judgment”,它们在法律语境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即最终的、不可更改的判决。
定谳这个词在法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法律程序的结束,也象征着法律的权威和不可挑战性。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理解和尊重法律程序至关重要。
1.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2.
【谳】
(形声。从言,献声。本义:审判定罪)。
同本义。
【引证】
清·方苞《狱中杂记》-主谳者。 、
【组词】
谳词、 谳治、 谳平、 谳事、 谳囚、 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