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0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07:46
“哭丧着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面部表情非常悲伤,好像在哭泣一样。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悲伤、失望或不满而表现出的一种忧郁、沮丧的表情。
在文学作品中,“哭丧着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某人的日常情绪状态,或者在幽默的语境中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表情。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心理学或文学分析中。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情绪状态时各有细微差别,但“哭丧着脸”更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明显的悲伤表情。
“哭丧着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哭丧”和“着脸”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指哭泣,后者指面部表情。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直接反映。因此,“哭丧着脸”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掩饰内心悲伤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却无法轻易摆脱悲伤情绪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看到一个朋友因为家庭问题而哭丧着脸,我立刻意识到他需要支持和安慰,于是我主动去和他交谈,帮助他缓解情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脸,如秋叶般枯黄,哭丧着脸,诉说着无声的哀伤。”
看到“哭丧着脸”这个词汇,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悲伤人物的画作,或者是一首悲伤的音乐,如肖邦的《夜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a long fac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有描述悲伤表情的意思。
“哭丧着脸”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还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你不要老是~。
1.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3.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4.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